2020-05-19 14:45
原標題:兩個“兵書記”,蹚出致富路
春夏交接,青海高原,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雪讓海拔2900米的雪隆村仿佛回到了冬日。4個行色匆匆的身影,正沿著雪隆河畔向村后的窩堡山方向穿行。
“成林,你的羊應該是跑到后山去了,我們去看看!”雪隆村第一書記李孝東說。脫貧攻堅戰打響后,他在這里堅守了近4年,熟悉每一個溝溝坎坎。
雖然丟失的16只羊不是個小數目,但考慮到雪后山高路險不安全,村民龍成林打起了退堂鼓。“部隊出來的還怕走這樣的路嗎?”駐村干部王恒庭連忙給他打氣。
“看!就在那兒!”凌晨兩點,經過7個多小時的尋找,終于找回了走失的羊,小半年的收入總算保住了!龍成林煩亂的心緒歸于平靜。
雪隆村位于青海省湟源縣日月鄉,地處農牧區分界線,漢藏文化交融區。這里四面環山、交通不便,氣候寒冷,曾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。如今,脫貧后的村子成了當地的明星村,老百姓的致富勁頭越來越足。
到底是什么改變了這一切?村黨支部書記李躍智說:“火車開得快,全靠車頭帶。群眾的努力必不可少,但兩個‘兵書記’更是功不可沒。”
李孝東是一名地方單位的軍轉干部,是李躍智講到的第一個“兵書記”,轉業前曾服役于青海省軍區某部,2016年擔任雪隆村第一書記。“兩溜山,一葉天,衣服洗了曬不干。”來到村里的第一天,他看到村子夾在幾座山中間,唯一的主干道是一條砂石路,可用的地少得可憐,家家戶戶都是土房土墻。
走訪后,他發現,村黨組織比較渙散,村民大多種青稞、散養牛羊,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。村里唯一的集體產業采沙場,不僅效益低下,還嚴重破壞生態環境。為了生計,大多數青壯勞力外出務工。
“只有扎扎實實抓班子、換腦子、謀路子,才能改變落后的現狀。”支部黨員大會上,李孝東提出發展思路。
為了選好致富帶頭人,李孝東多次與老黨員座談、挨家挨戶走訪、召開村民懇談會,后來在村民大會上,他言辭懇切地告訴大家:要讓那些真正有能力,愿意帶領大家過上好日子的人成為主心骨。最終,“腦子活”的李躍智、有8年部隊經歷的劉生金分別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,為村兩委班子注入新鮮血液。
李躍智在這個村生活43年,對村里的情況了如指掌。“我們這兒草場大,如果成規模修建一些羊棚,把零散的羊集中起來養,效益會更好。”村草場面積11563畝,位居湟源縣前列,他的點子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。
“方向明了,剩下的就一個字:干!”李孝東帶頭推動落實,申報標準化養殖場項目,籌措資金176萬元,建設15棟獨立畜棚,成立村養殖合作社。合作社采取“企業+合作社”,“合作社+貧困戶”的模式,由企業提供檢疫、防疫、管理人員等人力和技術支持,并按照高于市場2%的價格收購牲畜,村民可按照牲口數量或資金投入量入股分紅。通過規模化養殖,不到兩年,村民人均收入達到9000余元。
“第一書記不愧為老兵,是我們學習的榜樣!”提起李孝東,西寧警備區駐村干部王恒庭深有感觸。2018年底,警備區安排王恒庭到雪隆村定點幫扶,協助第一書記工作,由于他是現役軍人,群眾也親切地稱他為“兵書記”。駐村后,他與李孝東住一個宿舍,雖然一個穿軍裝,一個著便裝,但有一個共同點,就是床鋪上的“豆腐塊”一樣地棱角分明。
兩個“兵書記”無時無刻不在研究村子的發展。“咱們的地既然種不了小麥,干脆統一種燕麥,主要用于加工牛羊的飼料,這樣能節省成本!”他們的想法獲得了西寧警備區黨委領導的大力支持,第一時間就協調地方實施909畝“坡改梯”工程,投資購買拖拉機、播種機等農耕機械,實現耕種自動化。為了讓牛羊安全過冬,警備區又投資8.5萬元,在養殖合作社建設了一個集“種植、養殖、飼料加工”為一體的牛羊飼料加工綜合車間,村里養殖業再上新臺階。
李孝東和王恒庭經常結伴到村民家里,拉家常、想招數,干了不少實事。幾年來,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,協調幫扶資金進行道路硬化、危房改造,并修建文化廣場、修繕幼兒園,村容村貌和群眾精神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,雪隆村原本破舊的土圍墻換成了漂亮結實的磚墻,家家戶戶換上安全的大鐵門。
“雖然村子已經摘掉貧困帽,但這只是美好生活的第一步!”走進兩個“兵書記”的宿舍,記者看到他們又在開小會,為了對接鄉村振興戰略,下一步他們準備發揮雪隆村地處靜謐、風景優美的地理環境優勢,打造集觀光旅游、休閑度假于一體的鄉村旅游品牌,讓老百姓腰包更鼓!
前路任重道遠,兩個“兵書記”信心滿滿,用他們的話來說:在為人民服務的路上,我們永遠不停歇。
(責編:陳羽、黃子娟)
我們珍惜您每一次在線咨詢,有問必答,用專業的態度,貼心的服務。
讓您真正感受到我們的與眾不同!